小蛮腰、大裤衩、津沽棒…城市地标名一路向俗(组图)

前几天,天津新地标(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)昵称“津沽棒”出炉,引发了网友的热议。



这个昵称,选自“大火箭”“津沽棒”“金箍棒”“擎天柱”“定海神针”“大麻花”“金刚钻”等300余个昵称投稿,经过了网络投票70%和评委打分30%的权重综合评定,以及二次网络投票,才一锤定音。

据称,“津沽”代表了“津沽大地”,且谐音“金箍棒”,有“定海神针”之意,有意义、有气势。

而就在同一天,在重庆,一个名为“八戒总部园区”的工程举行了奠基仪式,这是一个互联网+现代服务业小镇。




对此,有人调侃,津沽棒、八戒园区,接下去是不是会有城市上唐三藏和沙和尚的项目了?

不得不说,城市地标取名真是越来越“标题党”了。

此前,这样的昵称名其实也有不少,不过大多都来自民间俗称,比如:



广州小蛮腰?

北京大裤衩?

苏州秋裤?


这些昵称好记、有趣,却也被“趣味流”所主导,甚至有些俗气。

而“津沽棒”,则是由官方确立的。这不免让人诧异,官方定这个昵称的初衷何在,为什么如今城市的地标名越来越“标题党”了?我们来看看大头的观点。







刘晓博



天天说钱财经新媒体创始人

著名财经评论员


“津沽棒”这个名称很天津

虽然天津跟上海一样,都是开埠较早的通商口岸,但文化比较市井气、码头气,从相声在天津的繁荣就可以看出。

除了俗,天津文化还透着一种自我满足、小富即安的乐观,而“津沽棒”这三个字就透着这种气息。

一般来说,地标的名称,有官方雅称,也有民间昵称,“开瓶器”“大裤衩”“秋裤”“小蛮腰”这些都来自民间,最终压倒官方的雅称。

“津沽棒”则是官方考虑到传播效果,顺应民间口味确立了这个名称。

民间俗称之所以有生命力和传播效果,是因为赶上了自媒体时代,传播渠道不再被垄断。这种俗气可以说是无法阻挡,传播性很强。

除了地标建筑物,各地还有打卡网红地,也随着自媒体时代越来越火。其实,创造并利用好打卡网红地,有助于提升城市的知名度、曝光率。重庆、成都、西安、厦门都有成功的营销案例。






在改革开放初期,中国旅游部门曾用流行歌曲唱红过很多城市,比如,1986年无锡旅游局跟日本作曲家中山大三郎策划的《无锡旅情》曾在日本轰动一时,成功将大量日本游客吸引到无锡旅游。

地标也是城市非常好的营销手段,在城市核心地段建造一流的公共空间、公共视野,提升城市知名度、带动旅游业,还能修正城市调性,提升城市档次。

当然,地标昵称的确立不能违背常识,还要尊重传统文化,最好能采取公示,充分听取公众意见,否则可能闹出无可挽回的笑话。







丁道师



资深互联网观察家

原速途研究院院长


“津沽棒”寓意美好

是传统文化和现代建筑的碰撞

天津滨海新区新地标取名为“津沽棒”,其实反映了一种消费觉醒。也就是说,消费者从服务、产品的被动接受者,成为了主动的参与者。

用户参与是消费觉醒的重大变革。“津沽棒”就是由众多市民投票选出的。

而这背后,其实是依靠移动互联网的发展,O2O使得一切都将联动起来,打破边界,也引爆了网友互动性,形成了社交狂欢。




“津沽棒”只是这种变化下的一个表现,类似的还有:让普通民众参与一些法律法规的制定,滴滴发起“公众评议会”,争议性话题让公众参与投票,小米用户深度参与产品多个环节等等。

除了这个维度,从另一个维度看,“津沽棒”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地标融合的典范。

“金箍棒”是《西游记》中的一个重要元素,代表传统文化,也代表了一种正义和美好,“津沽棒”取其谐音,使得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产生了一种碰撞,使得这座大楼既有现代化建筑带来的体验和服务,又有传统文化积极向上的寓意和温度。

这使得这座建筑不再是冷冰冰的,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这个正式名字反倒没那么重要了。

地标是一个城市精神文化的承载物,承载着一个城市的过去与未来。

“津沽棒”这样一个昵称,好过于“金融大厦”“世贸中心”等等称呼,显得朗朗上口,令人印象深刻,倍感亲切。








卢俊



“真叫卢俊”公众号创始人


人为造地标

反而迎合不了市场

其实,“大裤衩”“小蛮腰”这些昵称是坊间民众叫起来的,叫着叫着大家也都默认了。

天津的“津沽棒”昵称是官方取的。这件事本身没啥不好的,但有点怪怪的,就像一个人对外介绍说自己是网红一样。

另外,我认为这个名字也不是很好听,纯靠谐音取胜,没啥意境。

以前,城市的地标太少,出来一个大家都会记住一个,如今地标太多了,早已不稀奇了,导致很难被记住。这也是为什么官方会对这些昵称保持默许的原因,实质上他们是得利的。

相比之下,网红打卡点更有意思,如今的用户更愿意为体验买单。以往城市里的体验供给都集中在自然景观、山川风光上,烟火气元素的场景被开发得不多,或者根本不知道如何开发。

后来,随着网络平台的出现,一些产品和地方在包装上讲故事,显得很特别,本质上还是供需结构上的落差。

我之前听过一个事,说摩登兄弟的刘宇宁在抖音上红了之后,一个人就扛起了丹东这个城市的旅游经济,因为都是粉丝去看他唱歌,可见网络力量的强大。所以网红打卡点和民宿产品的发展其实是高度贴合的。



但我也发现确实有一些城市在人为造地标或者造网红打卡点,太过刻意地贴合,很多时候反而迎合不了市场。

因为用户好奇的还是产品和城市本身,地标只是勾起关注,持续消费和经济下沉还需要整个产业链的匹配,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。

推荐阅读